首页新闻中心科协要闻
24 2025-02

中国科协全委会 | 王瑰曙:“小荷”护航,锻造青年科技“湘军”​

2025-02-24
153

【全委会委员说】

近日,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委会第九次会议在京召开。中国科协设置【全委会委员说】专栏,今天推出湖南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瑰曙委员的专访。


人物简介

王瑰曙,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十三届湖南省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中国科协2024年工作报告客观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不仅让我们认识到过去一年哪些工作取得了成效,还指出了哪些工作需要进一步改进,同时明确了2025年的工作方向与目标,为新一年的奋斗蓝图勾勒出了清晰的轮廓。

《中国科协2035行动计划纲要(草案)》让我们觉得耳目一新、深感振奋。该纲要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协紧密围绕党中央中心工作的决心,为我们接下来十年的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方向,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科协敢于担当、围绕中心的政治责任,对我们省级科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湖南省科协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和要求,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当前,从党中央到各级党委都非常重视人才工作,但关键在于如何将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重视落实到具体个人,并发挥实效。结合湖南的特点和科协的职责,湖南省科协究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尝试。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人才托举工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尤其是对企业一线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

我曾有多年企业工作经历,近年来,通过对科技工作者的调研,我发现企业的科技人才,尤其是民营企业一线的科技人才,往往缺乏足够的关注和资源支持。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广泛咨询了多位院士,向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您的科研生涯中,哪一个奖项或哪一个阶段,政府或党委给予您的支持,特别是人才项目的扶持,对您来说帮助最为显著?”许多院士表示,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自己还很年轻且尚未成名时获得的奖项或支持,这是他们当时最为需要的。

基于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将党委政府的人才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我们确定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加大对企业一线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

因此,从2022年起,湖南省科协启动“小荷”科技人才专项,主要面向30岁以下、企业一线科技人才。这一年龄段的科技人才普遍面临一个挑战——他们可能尚未取得显著的科研成果。该计划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他们,让他们更安心且坚定地投身于科技研发的道路,激励他们稳步前行。

2024年11月,长沙地铁6号线烈士公园南站“小荷”科技人才专项——“青年科技湘军”主题展正式亮相。此次主题展的主角是获得湖南省2024年“小荷”科技人才专项资助的8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

湖南省“小荷”科技人才专项实施三年多来,取得了良好成效。我们不仅给予人才正向激励,还要求所在单位制定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导师,以督促单位重视年轻科技人才的培养,并使之成为制度。

同时,湖南省科协还会不定期地组织入选者参加培训班和学术交流,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投身于科研工作。在回访中,我们发现获得荣誉的青年科技人才比以前更加努力、刻苦,并增强了为国家、为企业科研服务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种变化让我深感欣慰,至少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轻人在荣誉的激励下,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责任感投身于科研事业。

2025年,结合中国科协工作部署要点要求,湖南省科协将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继续深入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

第二,推动在湘发起成立相关国际科技组织。

第三,持续弘扬科学家精神,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我们将持续深入实施过去几个好的做法:一是持续开展“百名院士进校园、万名科技工作者上讲台”行动;二是湖南省在省级层面设立了一所专门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馆,将科学的种子深植于孩子们的心田;三是由湖南省科协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国科学家精神》丛书,持续在全省大中小学校园中推动形成知科学家事迹、讲科学家故事、学科学家精神、圆科学家梦想的浓厚氛围。

2023年6月,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馆开馆。一年多以来,该主题馆吸引了近40万名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亲身感受并领悟科学家精神。

初心如磐,用实干铸就责任担当。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我们要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聚焦湖南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团结引领全省科技工作者和科协工作者守正创新、开拓进取、顽强奋斗,共同书写科协事业新篇章。


编辑手记

以青春之名,铸科创之魂

在科技创新浪潮奔涌的时代,“青年”二字总是与“未来”的宏伟蓝图交相辉映,共同编织着梦想的经纬。湖南省科协推出的“小荷”科技人才专项,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不仅是对党中央“人才强国”战略的生动回应,也是对科技创新内在规律的深度挖掘与深刻诠释。从30岁前“雪中送炭”的支持,到科学家精神的代际传承,湖南省科协的实践让我们看到:科技创新的生命力,既在于仰望星空的格局,更在于脚踏实地的托举。

科技人才破茧成蝶,难在“从0到1”的飞跃,而非“锦上添花”的点缀。院士们对“年轻时关键支持”的集体共鸣,道出了科研生态的痛点:当青年科技工作者尚未积累足够“光环”时,更需要制度化的支撑护航。

在科技创新这个生态系统中,“小荷”科技人才专项的价值不仅在于培育若干科技新星,更在于探索适应新时代的创新治理模式。“小荷”科技人才专项将目光聚焦企业一线、锁定30岁门槛,正是以“破格”的勇气打破传统评价体系的桎梏。这种“不问出身、不设门槛”的扶持,让更多“无名之辈”的原创火花有了燎原的可能。

而长沙地铁里80位“小荷”科技人才的集体亮相,不仅是荣誉的表彰,更是一种价值导向的宣示:创新的火种,往往藏匿于未被标注的角落。

从“小荷”科技人才专项到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馆,从“百名院士进校园”到《中国科学家精神》丛书让榜样力量触手可及,湖南省科协在中国科协的引领下,其实践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既要托举今天的“青苗”,也要播种明天的“种子”。

2025年,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期待更多“小荷”科技人才专项般的创新探索,以制度之变激活人才活水,因为每一朵“小荷”的绽放,终将汇成“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而今日埋下的每一颗科学种子,必将在未来长成支撑强国梦的参天巨木。

(访谈编辑:陈尽美)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分享到: